笔趣阁

麒麟中文网>华夏真相集 > 第五十六集 天怒人怨(第1页)

第五十六集 天怒人怨(第1页)

张氏兄弟用事,满朝文武敛气。

洛州长史出缺,武后命魏元忠任之。此间洛阳令张昌仪恃其兄张昌宗之势,每次升堂,直上长史之位听事。魏元忠到任之后,将张昌仪叱下座位。

又有张易之家奴暴乱于都市,亦被魏元忠命人杖杀于府门之外。

及魏元忠入朝为相,太后召张易之弟岐州刺史张昌期入朝,欲以其为雍州长史,因问朝中诸宰:谁堪为雍州长史者?

诸宰皆知太后属意张昌期,皆不敢言。

唯有魏元忠奏道:今之朝臣,无有比薛季昶更适合此位者。

太后道:季昶久任京府,朕欲别除一官。张昌期何如?

诸相见武皇直接点将,遂皆都附和道:陛下如此安排,可谓得其人矣。

魏元忠扫视诸相一眼,高声说道:何谓得人?张昌期不堪此重任!

太后不悦,便问其故。

魏元忠答道:张昌期乃是无行少年,从来不娴知吏事,向在岐州为刺史时,便是尸位素餐,滥竽充数,以致岐州户口逃亡将尽。雍州近于帝京之畿,事务繁剧,其焉能胜此重任?不若薛季昶强干习事,乃为上上之选。

太后闻言,默然而止其议。

魏元忠察言观色,知道武皇欲重用张氏兄弟之念未息,遂又奏道:臣自先帝以来,蒙被恩渥;今承乏宰相,不能尽忠死节,使小人在于帝侧不除,臣之罪也!

太后愈加不悦,诸张更深怨之。

当时有司礼丞高戬,乃太平公主之所爱,据说亦是其四大情夫面首之一。因在武皇面前与诸张争宠,亦为张氏兄弟所恨。

适逢武皇太后身体不豫,不能升朝理事,张昌宗趁侍疾之机,在病榻前献谮:臣闻魏元忠与高戬曾经私议云:“太后老矣,不若挟太子为主,是为久长之计。”

太后闻此大怒,即刻便命将魏元忠秘高戬下狱,使与张昌宗廷辨对质其事。

张昌宗闻说需要对质,由此大慌,恐被反坐诬陷宰相之罪,遂秘密勾结凤阁舍人张说,赂以高官显爵,使其诬证魏元忠,张说许之。

次日,太后召太子李显、相王李旦及诸宰相入于内宫,使魏元忠与张昌宗质对,则各说其理,往复不决。

张昌宗便道:张说亦曾闻魏元忠是言,请召问之可也。

太后信以为然,便命召张说入内作证。张说在朝房中拜接帝诏,将要入宫,被凤阁舍人宋璟一把扯住,问道:公欲何往?

张说笑道:公不见么?奉天子之命,入内为张昌宗作证。

宋璟正色言道:我有一言,公且静听!为大臣者名义至重,鬼神难欺,不可党邪陷正,以求苟免。公此入若肯仗义执言,既得获罪流放边州,亦其荣多矣。若事有不测,璟当叩阁力争,与子同死。努力为之,万代瞻仰,在此举也!

殿中侍御史张廷珪亦接口劝道:朝闻道,夕死可矣!

左史刘知几亦道:无污青史,为子孙累!

字幕:张说,字道济,范阳方城(今河北固安)人,乃西晋司空张华后裔。

张说早年曾应贤良方正科考,应诏策论被评为第一。因被授为太子校书郎,又升任左补阙,后在王孝杰军中担任节度管记,随征契丹。

圣历二年,武则天命张昌宗主持编修《三教珠英》,援引大批当世知名文学之士参与修撰,张说与李峤、徐坚、宋之问、崔湜等都在其中。

张昌宗平时只是高谈阔论,赋诗聚会,修撰工作以张说与徐坚出力最多。《三教珠英》修成之后,张说便因修撰之功被张宗昌举荐,升任右史、内供奉,负责考功、贡举等事。

张昌宗自谓对张说有知遇之恩,故欲借诬陷魏元忠及高戬之机,就此引为自己同党。

张说闻听三公之劝,更不多言,将手一拱,便入内宫,参拜武皇,恭敬肃立。

太后遂问道:高戬与魏元忠议论欲保太子为主之时,卿可得其闻乎?

魏元忠心下恐惧,抢先斥问张说:公欲与张昌宗共罗织罪名,以陷害魏元忠邪!

张说喝道:魏元忠身为堂堂大周朝宰相,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,私下里喋喋不休!

张昌宗见此大喜,便从旁说道:张公乃是耿直之士,朝野皆知。有无此事,可速言之。有陛下与我在此,何必俱其虚言恫吓哉!

张说不理张昌宗,对武皇施礼言道:陛下乃千古明君,不必人言,一看便透。张昌宗今在陛下面前,犹逼臣如是,况在外乎!臣今对广朝,不敢不以实对。臣实不闻魏元忠有是言,但张昌宗逼臣诬证,确实有耳!

此言出口,满堂皆惊。魏元忠满心感激,以眼神示之,张说却故意视而不见。

张易之与张昌宗脸上变色,同时遽呼:陛下,张说与魏元忠同谋造反,故此互相回护,其证言不可信也!

太后便问:其二人共谋造反,卿又何以知之,复以何人为证?

张昌宗道:张说尝与魏元忠私会于魏府,称说魏元忠是为伊尹、周公之流。未料旁有忠直之臣在侧,将此言报臣。陛下试思,昔伊尹流放太甲,周公摄取王位,此非欲反而何?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